離婚談判如何進行?
問題摘要:
離婚,不等於輸贏,而是面對現實後的重新選擇,唯有清楚掌握法律規定、冷靜規劃權益分配、堅定劃清情感界線,才能保障自身與子女的最大利益,讓一段走到盡頭的婚姻得以平穩落幕,也才是對彼此最成熟的交代。無論最終談判成功與否,當事人都不應以情緒主導判斷,而應在認知清楚自己在法律、經濟與親職上的責任與權利後,勇敢作出對自己人生最負責任的選擇。
律師回答:
關於這個問題,離婚談判是一個不僅法律層面,更充滿情感糾結與心理掙扎的過程,因此在進入實質法律協議談判前,建議當事人先進行自我心理建設,確立離婚意志,釐清自己最在意的目標與最無法接受的底線,而非只著眼於法律條文與財產分割數字。
離婚是婚姻制度中保障個人自由與婚姻選擇權的重要環節,在我國民法制度下,離婚有兩種方式,分別為「裁判離婚」及「兩願離婚」,亦即雙方協議離婚。裁判離婚係指夫妻一方依據法律所定的離婚事由,向法院提出離婚訴訟,經法院審理後認定有法定離婚事由存在,裁判准予離婚;而兩願離婚則無須法定原因,只要雙方合意即可,亦即即便感情不睦、價值觀不同、無法共同生活,只要雙方均同意離婚,即可透過離婚協議書辦理離婚程序。
至於兩願離婚,又稱協議離婚,係指夫妻雙方達成共識,願意共同結束婚姻關係,依民法第1050條規定,應以書面為之,並有二人以上證人簽名,且須親赴戶政機關辦理離婚登記,始生離婚效力,此程序缺一不可,故即使協議書簽妥,未登記亦不生離婚效力;若一方拒絕辦理登記,即須改以訴訟離婚方式a理。在實務上,分居常見於婚姻存續已無和諧互動之情形,如一方長期未與另一方聯繫、未共同生活、未分擔家計或從未對家庭事務有所貢獻,甚至當經濟壓力長期由一方承擔、導致身心俱疲,亦會成為法院認定婚姻價值觀落差、已難共同生活的事實依據。
實務上,離婚登記日即為婚姻關係終止之日,具有重大法律效果。至於離婚協議書內容,除應明示雙方同意離婚之意思外,尚須處理未成年子女親權歸屬、扶養方式及探視權安排;倘雙方有夫妻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者,亦應明訂是否互不請求、或一方支付一定金額予他方以結清權利義務關係,以避免日後爭訟。
民法第1052條第1項列出10項裁判離婚的法定事由,包括重婚、與配偶以外之人合意性交、對配偶或其直系親屬為不堪同居之虐待、惡意遺棄、意圖殺害、不治之惡疾或重大精神疾病、生死不明逾三年、故意犯罪經判刑六個月以上等,另依同條第2項但書規定,若有其他足以使婚姻難以維繫之重大事由,縱不符合上述十款,仍得訴請離婚,惟若該重大事由應由請求人自行負責,則不得主張離婚。
離婚從來不是單純的法律行為,而是伴隨著極其複雜的情緒交織、心理拉扯與人性試煉的過程,掌握對方為什麼要離婚、對離婚有什麼利益期待與內心害怕的損失,是談判時的核心關鍵所在,一如那句話所說:「不在意的人,最大」,如果你能站在情感抽離的位置上看整件事,就能佔有相對主導地位,離婚談判絕非只是條文上的財產分配或子女監護問題,更是彼此價值觀衝突、期待落差與生活壓力總總累積後的爆發,因此,理解對方此刻為何要離婚,他的動機可能是情感破裂、外遇有第三者、壓力過大不堪婚姻結構束縛,或者認為自己無法在這段關係中獲得尊重與自我認同,進一步分析這背後的利益盤算,對方想獲得什麼?他會希望能不撫養小孩、不付贍養費、快速獲得自由或保有婚後財產?
又或是,他擔心什麼?擔心自己若不讓步會失去孩子監護權?怕被外界指責不忠?恐懼將來的經濟負擔壓得他喘不過氣?
只要你能比對方更早一步釐清他的欲望與恐懼,就有機會化被動為主動,精準部署談判策略,達成你想要的結果。要進入這樣的談判布局,首要仍是情緒上的穩定與理性,否則將陷入對峙、控訴、委屈的漩渦無法抽身,很多人在面對「我們不適合」的理由時,會覺得被拋棄得莫名其妙,覺得對方虛假、不負責任、逃避承諾,甚至內心湧起強烈報復情緒,但其實不適合的背後往往是長時間的價值觀衝突積壓,這些價值觀的差異來自對人生規劃的方向、對世界的看法以及對事情處理方式的不同。
例如對於家庭角色的期待,有人認為婚後應全心投入家庭,有人卻堅持個人事業優先;對於消費與金錢觀的態度也會極為不同,有人認為應節儉持家,有人則偏向享樂主義,即便只是使用衛生紙的方式,都可能因為觀念差距而演變為家庭紛爭;在處理這些生活中的衝突時,若雙方無法有效溝通、理解與調適,那麼這些差異就會逐漸擴大成裂痕,最終導致離婚成為唯一選項。婚姻猶如一間公司,夫妻兩人是創辦人,可能還會有孩子作為家庭成員,這間公司若經營得宜,夫妻雙方能彼此扶持、照顧彼此、共同面對風雨,則這段關係能持續茁壯;但若雙方逐漸變得陌生、價值觀對立、目標方向背離,那麼這間公司即使曾經輝煌,也終將走向結束,問題在於有些人無法接受這間公司該倒閉的事實,明知無法再經營下去卻仍抱持幻想,無法面對離婚的必要與現實,或者捨不得名譽、經濟或孩子帶來的責任,而被困在這段早已失去生命力的婚姻裡。
因此,要進入一場真正成熟且成功的離婚談判,最重要的心理建設就是對所有可能的「最壞結果」做好準備,設想自己最害怕的是什麼,並且坦然接受這個恐懼可能會變成現實,例如若最害怕的是無法與孩子共同生活,那就從一開始設想對方可能會帶著孩子離開,並針對此情境擬定法律因應方式與心理支持機制,唯有如此,談判時才不會因恐懼失控、出現非理性讓步或激烈反應。
反之,若你能清楚對方害怕失去孩子,那你在協議親權分配時就有主導空間,可以讓對方選擇你所設定的探視方式作為讓步條件,或要求他就財產或扶養費做出實質讓渡作為交換。同樣地,如果對方急於重新展開新生活,那麼你可以提出盡速離婚登記作為交換條件,以促使其讓步其他重要事項。
離婚過程中所謂的「無痛」其實是不存在的,除非雙方已完全切割感情,否則即便最理性的談判也必然穿插著遺憾、失落、憤怒與不甘,然而在這些情緒之中,越早理解彼此真正想要什麼與真正害怕什麼的人,就能越快從情緒中抽離,理性地為自己爭取應有的權利與未來。離婚不是輸贏,而是人生階段的重啟,掌握住對方的心理動機,你就能比他早一步走出這段關係,真正成為那個「不在意的人」,也就成為這場婚姻結束過程中最有力量的那一方。
在情感部分,無論是不適合、價值觀差異、家庭壓力或溝通破裂,這些非法律而屬心理與人生觀的問題,其實正是促使一段婚姻走向終點的關鍵因素,當當事人認清婚姻已無可挽回之可能時,如何體面地結束這段關係,便是離婚談判要處理的重點。
離婚談判首要處理的是子女問題,包含親權歸屬、扶養費、探視安排等,親權可以單獨或共同行使,依民法第1055條應以子女最佳利益為原則,法院亦採此標準審查協議是否符合公益,如爭執無法協議,法院有最終裁量權,而探視權的具體安排,如每月探視次數、地點、假期輪流方式等,也可詳列於離婚協議書中以利日後執行與避免爭端。
除子女外,財產處理是談判焦點之一,依民法第1030-1條,婚後財產(法定財產制)可由剩餘財產差額少者向多者請求一半差額,當然夫妻雙方亦可選擇分別財產制或訂立婚前契約,離婚時再行協議清算。若雙方協議放棄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,應於協議中明確記載「互不請求」或載明補償金金額,以免日後爭議。
除剩餘財產,其他財產如共同購屋、名下保單、存款、股票、退休金、債務等,也應列入協議,明確歸屬與分配比例,尤其是尚未清償的聯貸房屋及車貸,更須約定未來如何償付及登記轉移程序。至於現代家庭常見的寵物問題,法律目前雖尚無明文規定,但實務上已漸採生活共同體觀點,將寵物視為家庭一份子,雙方亦可於離婚協議中約定寵物飼養權、照顧責任及探視制度,以減少日後糾紛。值得提醒的是,依民法第1049條及1050條規定,兩願離婚應具備雙方真意合意,書面協議及二位以上證人簽名,並親赴戶政機關登記,方能生離婚效力。
實務上,若一方於協議簽署後反悔拒登記,另一方將不得已訴訟方式處理,故離婚協議完成後應盡速辦理登記以免夜長夢多。當然,不是所有的離婚談判都能和平進行,若有一方拒談或拒絕協議內容,甚至情緒激動、訴諸暴力、恐嚇或拖延,則應適時尋求律師協助或申請法院調解程序,避免人身危險與惡化對立局面。談判之初最關鍵的心態是:不預設對方一定會理性、不執著一件事一定要爭到、不設幻想將來還會回頭,抱持「我已做好最壞打算」的心理準備最為務實,否則一旦事與願違、情緒落差大,容易陷入情緒勒索、自我懷疑與反覆拉扯的泥淖中。
例如若最怕孩子被帶走,那在談判前就應設想可能立即離家的情境,並提早安排應對方案,避免談判中被情緒掣肘失去判斷力。非由一方片面安排或僅知情即簽名,否則法院將不認離婚協議具有法律效力,可見程序正當性與形式完備對離婚談判至關重要。
-家事-親屬-離婚方式
瀏覽次數: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