離婚之後子女改姓,會不會影響繼承權?
問題摘要:
離婚後子女改姓,法律上不會影響其繼承權,民法以血緣為標準保障子女權益,法院裁定變更子女姓氏以子女利益為優先考量,包含情感、成長及家庭互動等因素,並非父母衝突或個人偏好為由;子女成年後仍可依法選擇姓氏,但須遵守法律規定限制,子女改姓不影響其法定繼承人身份,但父母仍可透過合法生前財產規劃方式安排財產分配,因此父母與子女應以子女利益為核心,理性審慎處理姓氏變更事宜,兼顧情感歸屬與法律保障,以確保子女在情感與財產權益上獲得最佳保護。
律師回答:
離婚之後子女改姓,常讓父母擔心是否會影響子女的繼承權利,或是法律保障是否因此改變。實務上,民法明文規定子女的繼承權是以血緣為判斷標準,而非以姓氏來決定,因此即使子女因父母離婚而改姓,也不會影響其法律上的繼承權。
民法第1138條規定直系血親卑親屬與配偶為第一順位繼承人,既稱「血親」,即以血緣為判斷依據,姓氏的改變並不改變子女與父母的血緣關係,也不改變其作為繼承人的身份,這反映了法律在保障家庭血緣關係與繼承權的核心理念,強調子女權益優先於文化習俗或社會觀念對姓氏的要求。
依民法第1059條規定,未成年子女之姓氏原則上由父母書面約定決定,父母雙方同意後方得變更,離婚並不改變此規定;若父母一方不同意或無法聯絡,則可依該條第5項,由法院裁定以子女利益為考量,宣告子女變更姓氏為父姓或母姓,法院在裁定時會審酌子女與父母或祖父母的情感連結、家庭互動以及成長環境,優先保障子女心理、情感及生活利益,而非單純考量父母間的意見或衝突。
在實務案例中,法院常見於離婚案件中,父母會聲請子女改姓以切斷對方的影響,但法院在審酌時會確認改姓是否符合子女最佳利益,例如新北地方法院109年度家調裁字第58號裁定中,雖子女原從母姓,但父母離婚後,母親與子女之互動有限,法院認為改回母姓可促進子女與母系親屬間之情感連結,對子女有利,遂裁定准許改姓;同樣地,新北地方法院109年度家調裁字第54號裁定,法院也以增進子女與母系家族歸屬感為由,准許未成年子女從母姓,以保障其心理與情感利益。
這些案例顯示,法院裁定子女改姓核心考量是子女利益,而非父母之間的私人恩怨。至於離婚後子女改姓是否會影響繼承權,法律明確保障血緣關係仍然是繼承權之判準,不受姓氏變更影響,因此即使改姓為母姓或父姓,子女仍享有原本的法定繼承權。然而,現實中父母或其他利害關係人可能透過生前規劃,例如遺囑、信託或財產分配安排,來間接影響子女能實際取得的繼承財產,這是法律允許的財產安排自由,並非姓氏變更導致繼承權喪失。至於改姓之後是否可以再改回,依姓名條例第8條及民法第1059條規定,子女在成年後有權自行選擇父姓或母姓,不需父母同意,但此權利受限制,每人只能行使一次,與改名不同,不得隨意更改多次,因此在決定改姓時,父母與子女應謹慎評估,確保符合長期利益。
-家事-親屬-親子-親權-子女姓氏-變更子女姓氏-離婚-
瀏覽次數:141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