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-
打罵教育不是愛
瀏覽次數:33
問題摘要: 每個人當父母都是第一次,沒有人天生就知道如何當好父母,因此我們更應虛心學習,遇到困難時尋求專業協助而非依賴自身主觀判斷。當有一天我們成為父母,勢必也會遇到教養上的難題,而在面對孩子之前,應先自我省察,因為我們的每一個舉動都可能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,而這些影響可能無法透過時間或補償彌補。教養孩子是終身課...
-
父母懲戒權的界限在哪?
瀏覽次數:18
問題摘要: 雖然法律允許父母在合理範圍內行使懲戒權,但一旦逾越法律所容許的界線,就會觸及民刑事法律責任,甚至會遭社會機構介入、限制親權。總體來說,父母的管教應以尊重子女人格與身心發展為前提,合理引導而非暴力懲治,不但才是真正的教養,也才能符合法律對「懲戒」的初衷,並避免親權與刑責雙重損失的下場。 律師回答:...
-
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方式,有法可管乎?
瀏覽次數:18
問題摘要: 當父母行使親權已違背保護教養的本質,甚至成為危害兒少身心健康的來源時,法律與社會即應挺身介入。法制的完善與社會觀念的提升,兩者缺一不可。社會各界亦應建立有效的通報與介入機制,包括學校、鄰里、醫療機構、社工等前線人員應具備足夠敏感度,能於第一時間辨識疑似虐待或忽略案件並通報主管機關。同時應提供親職教育、...
-
未成年子女之被收養行為仍須經未擔任監護權人之父或母一方同意
瀏覽次數:13
問題摘要: 無論是未成年子女的收養需雙親同意,抑或成年收養須有實質親子生活事實佐證,法院於審認收養案件時皆應嚴格把關,以確保身分關係之建立確屬正當、真誠且具有社會價值,方能符合民法收養制度設立之原意。 律師回答: 關於這個問題,依《民法》規定,父母為其未成年子女之法定代理人,並對子女負有保護與教養之權...
-
未成年子女被收養原則上仍須經父或母一方同意
瀏覽次數:10
問題摘要: 收養制度之核心目的在於建立法律上的親子關係,並延伸出一系列如同婚生子女般之法律地位。然若法院於審理認可時僅憑當事人合意,即逕為准許,而未審酌實質內容,無異形同形式審查,使收養制度形同虛設。因此,法院在收養案件中負有重大審查責任,必須從實質面出發,確認收養之必要性與正當性,防止收養制度成為謀取財產利益或...
-
法定代理人能否要求發卡銀行將未成年子女之信用卡停用?
瀏覽次數:9
問題摘要: 無論是基於法定代理人對未成年人之保護教養責任,或基於金融交易中對未成年使用者之審慎考量,授權父母得以通知銀行停用子女信用卡功能,實乃兼顧家庭管理、未成年人保護與商業風險控管之實務安排,而銀行依約執行停卡亦無違法之虞,反而係落實民法親權與保護制度之具體展現。因此,只要信用卡契約中明載父母得依代理人身分通...
-
前夫(妻)不付小孩扶養費,可以不讓他行使會面探視
瀏覽次數:9
問題摘要: 法律設計探視權制度,正是為彌補親權未全部由一方行使時,子女仍能獲得雙親關愛之需求,因此應珍惜並善用此一機制,透過協調與合法程序解決糾紛,而非貿然切斷或設限。在雙方關係無法修復時,唯有理性溝通、依法行事,才能真正守護未成年子女的最佳利益,使其身心均衡發展,不因父母情感的破裂而失去被愛與關心的權利。法院及...
-
父母對未成年子女保護與教養的權利義務(親權),包括哪些事項?如果父母無法行使,由誰負責?
瀏覽次數:7
問題摘要: 親權不僅保障未成年子女的人身安全與財產權益,亦維繫家庭結構與社會秩序,因此法律對親權的規範與保護具有高度重要性,尤其在親權行使過程中,如遇爭議或涉及侵害時,法院亦可依據具體情況予以干預或裁定暫時措施,以維護未成年子女的最佳利益。這體現出我國法律對於未成年人保護的周延設計與高度關注,同時也突顯出父母在法...
-
父母放任子女援交的法律責任為何?
瀏覽次數:7
問題摘要: 給那些急於長大的孩子一個重要提醒:若你正面對家庭困難、經濟壓力或情感孤立,請千萬不要以傷害自己身體或尊嚴的方式解決問題。你的身體與未來絕對值得被珍視與保護,請勇敢向值得信賴的大人、學校輔導、社會機構或法律扶助團體尋求協助,不論是家庭法律諮詢、心理輔導還是生活資源,社會上都有一套網絡可以支持你走過難關。...
-
父母可以未經子女同意翻查子女的物品嗎?──子女也有隱私權
瀏覽次數:6
問題摘要: 憲法第22條亦明定:「凡人民之其他自由及權利,不妨害社會秩序公共利益者,均受憲法之保障。」民法第12條規定「滿18歲為成年」,民法第1084條第2項規定「父母對於未成年之子女,有保護及教養之權利義務」,刑法第315條則規範「無故開拆或隱匿他人之封緘信函、文書或圖畫者,處拘役或三千元以下罰金」,兒童及少...